堅守中醫藥文化底色 創新海外傳播敘事表達
作者毛志強云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楊德輝云南師范大學講師
中醫藥具有醫學和文化雙重屬性,中醫學形式上表現為技藝,但文化才是它的命脈。中醫藥是中華文化歷經2000多年積淀而形成的關于人體生命科學的、獨特的表現形式。中醫藥具有自身一整套科學治療體系,所以必須堅守中醫藥文化底色。中醫學不僅是中國文化優秀的代表,而且符合當代西方的價值觀和后現代發展的需求;既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又蘊含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理想載體。目前中醫藥已經擴展到世界上196個國家和地區,113個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認可包括針灸在內等很多中醫藥診療方式與方法,29個成員國制定了關于中醫藥的相關法律法規,20個成員國將針灸等中醫藥診療方式納入醫療保障體系,但仍未建立起與中醫藥自身優勢相匹配的海外傳播敘事能力。所以,在堅守中醫藥文化底色的同時,創新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敘事表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堅守中醫藥文化底色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對美好健康生活不懈追求的智慧結晶。為了謀求自身健康與幸福,人們不斷探索與學習如何與自身相處、與自然相融、與環境相適,從而總結出一整套科學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形態。受中國哲學思維影響,中醫藥吸收了中國傳統哲學、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優秀成果,從系統、整體和宏觀的視角研究人的生命、健康與疾病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形成了獨具特點的關于自然、生命、養生、疾病、醫治等的醫學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醫藥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與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它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與弘揚。
中醫藥文化是打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文化的屬性,它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與精神理念。中醫藥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宇宙觀、方法論及診療技術、行醫方式無不深深打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烙印。這與現代西醫的生物學屬性有很大不同,中醫藥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哲學與生命的理解。具體表現為:
醫家是與儒釋道三家并立的中華傳統文化四大支柱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是重“生”的文化,儒釋道注重生生之道、生生之德,中醫不僅注重生生之道、生生之德,而且注重生生之具、生生之法。“中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也是生生之道的基本保證;“中和”思想在儒釋道均有體現,而在中醫中體現得最為徹底?!叭省背浞煮w現了“生生之德”,儒家把“生生之德”落實在人倫關系上,醫家則落實在治病救人上,“仁德”標準是為醫者的基本道德操守和行為規范。
中醫“象數思維”是中華傳統文化思維模式的典型。中醫傳承《周易》的邏輯,采用據“象”歸類、取“象”比類的整體、動態思維方法,建構了天人之間、人的各部分之間相合相應的理論體系。中醫是《周易》為代表的“象數思維方式”的最佳體現者、貫徹者和運用者。中醫象數思維模型可以概括為“氣?陰陽?五行”模型。中醫遵從“元氣論”“氣本論”的傳統,將“氣”看成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本質,“氣化”運動是生命發展變化的源泉。陰陽和五行是“氣”的分化和表現形式,也是中醫“象數”思維的基本模型。
中醫“仁和精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的體現。中醫藥中“提壺救世”“大醫精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陰陽平衡”“仁心仁術”“辨證施治”等思想與中華文化中“民為本、守誠信、崇和合、講仁愛”等思想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中醫藥文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文化特點。它不斷吸收其他傳統醫學的精華,借鑒西醫的診療理念,從而造福全人類。
中醫藥文化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同頻共振的文化。中華文明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先鋒,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多次蒙受夭折與取締的厄運,但仍能重新走向世界,迸發出耀眼的光芒,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中醫藥文化本身具有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文化特點,中醫藥文化在此過程中不間斷地進行自我修復、自我間與異質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這與中華文化是相一致的,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脈相承的。當今時代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健康問題始終是全人類命運的最大公約數。“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健康中國”戰略與中醫藥文化“以醫化人”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理想載體與文化標識。因此,我們應該發揮中醫藥文化在老齡化、生態環境危機、疾病、經濟化、全球化與城市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創新海外傳播敘事表達
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創新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敘事表達尤為關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優化中醫藥文化的敘事主體是創新海外傳播敘事表達的關鍵。中醫藥文化的敘事主體也就是講“中醫故事”的傳播主體。在當今全媒體時代,我們應匯集各方力量,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在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敘事主體的選擇上,應凸顯多元性與兼容性,應涵蓋官方主體(政府工作人員)、他者主體(海外中醫從業者、海外本地居民和親中醫藥文化共同體)、第三方主體(中國民間組織和團體,包括普通網民、意見領袖,海外傳播平臺)等。這樣可以發揮多方各自的優勢,形成合力,利用多元化的敘事主體,從多領域、不同視角、不同內容、不同語言形成卓有成效的官方敘事表達、民間敘事表達和他者敘述表達,積極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優勢,講好“中醫故事”,精準傳播受眾,形成“中醫故事”的國際化表達,增強“中醫故事”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豐富中醫藥文化的敘事形式是創新海外傳播敘事表達的基礎。中醫藥文化的敘事形式主要是根據不同的情景、意境和場合,講述不同內容的“中醫故事”,從而增強“中醫故事”的感染力與表現力。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敘事形式的多元性,能夠形成海外不同受眾的話語通約,消除對中醫藥文化價值認同的障礙,以展示中醫藥文化自身的魅力。
借助國家外事活動,講好“中醫故事”。在我國的外交活動中,政府外事工作者直接面向海外領導人與公眾,他們把對中醫藥文化的宣傳及講好“中醫故事”作為豐富充實中國外事活動的重要形式,用接地氣的、平實的語言講述“中醫故事”,傳播中醫藥文化,提升“中醫故事”的傳播效果。
運用多媒體平臺,講活“中醫故事”。運用多媒體平臺傳播中醫藥文化是提升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形象、認可度與影響力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現實訴求。我們可以利用傳統媒體(電視、報紙、圖書、文獻等)與新媒體平臺(建立在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之上的視頻平臺,直播平臺,音頻平臺,社交平臺,自媒體平臺,問答平臺等)的優勢,拓展“中醫故事”的傳播渠道與覆蓋面,提升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影響力與知名度。
結合民間文化交流,講透“中醫故事”。當下,中國與海外民間文化交流與日俱增,形式豐富多彩,影響力也不斷提高,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成為“中醫故事”的敘述者??梢酝ㄟ^中醫針灸、中醫火罐、中醫藥品、中醫海外文物與遺產、本國中醫文物與遺產、中醫文化展示與培訓活動、建立中醫藥文化海外交流與服務中心等海外公眾易于接受的內容與形式,尋找中醫藥文化與海外不同受眾地文化間的“共通性”,形成中外民眾間的“共情”,講透“中醫故事”,拓展“中醫故事”的傳播源與傳播受眾,增強中醫形象傳播的可信度。
提升中醫藥文化的敘事技巧是創新海外傳播敘事表達的根本。提升“中醫故事”的感染力不僅在于內容的精心設計,也在于故事的敘事技巧。為了讓“中醫故事”更易于接受,我們應該不斷創新敘事內容、敘事結構、敘事技巧,以更具生活化與接地氣的表達方式來講“中醫故事”。
采用微觀敘事,講“有效”故事。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過程中,利用較為生活化細節化的微觀表達,避免宏觀敘事,用“小”“精”“短”“美”的故事,從“小我”走向“大我”,并最終達到“共我”。將全球化表達與本土化表達有機結合,促進敘事主體與海外受眾間的情感共鳴與價值共通,增強中醫藥文化的吸引力。
貼近受眾群體,講“有用”故事。中醫藥海外傳播,因為文化習俗、語言習慣、文化背景等不同,會導致文化差異,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與理解。因此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必須根據海外不同受眾群體,講符合他們思考方式與生活習慣的故事,講對他們“有用”的故事,用他們易于理解與接受的敘事方式與敘事邏輯來講“中醫故事”,打造融通中外的“中醫故事”話語體系。
打造共享敘事,講“共贏”故事。以往,中國對于西方世界來說是一個“他者”的存在。為促進中外間的文化共享、交流互鑒,“中醫故事”應該從以往“以我為主”的敘事方式轉向共享的敘事方式,在敘事技巧上應符合國際媒介環境與國際共識,建立起不刻意表達中國文化價值觀,不迎合和強調西方價值觀,但能夠從中梳理出中外兼具和接受的“共享”價值與思維,打造出敘述主體與受眾認知雙方都能夠認同的,具有互通與共贏特點的“中醫故事”,提升傳播的時效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力提升研究”階段性成果(19YJC8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