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嶺南 岐黃開楊——一家中醫院的傳統文化傳承樣本
在對外開放的前沿廣東,各種新事物日新月異,但中華傳統醫藥卻在這里煥發出別樣生機,形成獨特的嶺南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如何能在廣東生根發芽,是什么讓幾千年的中醫藥至今仍在嶺南大地廣受信賴?一家中醫院通過90年的守正創新給出了答案:堅定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歷史最悠久的中醫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從1933年成立之初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醫醫院,如今發展成為連續20多年全國年服務患者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中醫醫院,更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破浪出海的一艘大船。
“榕樹效應”:讓中醫文化根系大地
立冬前夕,一年一度的嶺南膏方節在廣州如期啟動,大批居民一早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的健康廣場上排成隊,經過中醫治未病專家進行體質辨識后,等待領取適合的中醫膏方服用。
膏方是一種將中藥飲片反復煎煮、去渣取汁,經蒸發濃縮后,加阿膠等動物膠質、滋補細料及蜂蜜或飴糖等制成的半流體狀或固體狀物,具有修復人體機能、提升健康狀態等功效。俗話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膏方節”已連續開展多年,中醫藥調理、服用膏方也成為許多街坊市民時令保健的基本習慣。
廣東省中醫院2023年度中醫學術傳承拜師大會現場
在廣東,人們吃藥膳、飲涼茶、做針灸,日常講究“治未病”,注重調理……中醫藥文化浸潤在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背后,是嶺南中醫藥人近百年來的文化自信與堅守。
民國初年,圍繞中西醫比較問題的學術爭論演變成中醫廢存之爭。在此背景下,1924年,廣東、香港藥材行及中醫藥界推動創建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為了更好地服務民眾,廣東中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前身)經政府核準創辦,于1933年開業。
在廣州市大德路,這家中醫醫院歷經90年風雨未易其址,堅守南粵中醫藥陣地。醫院始終堅持“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探索構建人類完美醫學”的發展戰略,從臨床療效發力,打破中醫是“慢郎中”成見。
如今,廣東省中醫院的年服務患者數量連續20多年居全國中醫醫院第一,我國首家中醫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家中醫類全國重點實驗室——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相繼落戶,是全國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醫院、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首批重點建設單位,入選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輸出醫院,被首批納入“輔導類”的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創建單位。
“一枝獨大不算大,不能變成‘大樹下面不長草’。”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看到,由于臨床水平有限,有的地方中醫醫院或中醫醫生一度面臨患者流失的窘境。“當地老百姓看不好病,不僅會對醫生不信任,而且會對中醫不信任。”
對此,廣東省中醫院積極發揮“榕樹效應”。“我們要辦強自己,但是根基一定要向外擴展。我們通過協作醫院機制,幫助當地的中醫院或中醫科發展起來,進而帶動當地中醫藥發展。”張忠德說。
截至2023年9月,廣東省中醫院已與224家醫院建立了正式的協作醫院關系,以縣級醫院為主,包含省級、市級、縣級中醫醫院和社區醫院,輻射廣東省內以及海南、廣西、湖南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岐黃“出海”:中醫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閃亮名片
歷時390天,跨越一萬兩千公里……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廣東省中醫院整建制派出的中國(廣東)第九批援加納醫療隊抵達加納后不久遭遇全球新冠疫情,這支中醫藥特色鮮明的醫療隊就地組織抗疫,中國醫生的“神奇針法”更在當地居民間口口相傳,在非洲見證中醫實力。
“390天的援非經歷讓我感觸最大的是,中醫藥在全世界都能幫助人。”中國(廣東)第九批援加納醫療隊隊長、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院長石永勇說。
地處中國“南大門”,嶺南中醫藥近年來持續“走出去”,為全球健康注入活力,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智慧力量。
與全球醫學界廣泛開展中醫藥研究、跟海外中醫藥學院和同行深度合作、發揮港澳“橋頭堡”平臺推動中醫藥“出海”……廣東省中醫院一步一個腳印。
在香港,張忠德帶領內地醫療隊赴港支援抗疫,其后以“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為起點,廣東省中醫院又率先與香港探索中西醫結合救治急危重癥患者新模式,并為培訓香港中醫師提供臨床指導,借力香港的“橋頭堡”優勢,助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提供示范。
在澳門,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內地中藥醫院制劑今年10月首次成功跨境至澳門使用,打通了內地中藥醫院制劑跨境使用的通道,也為推進中醫藥國際化、標準化奠定基礎。
廣東省中醫院還與國際一流水平的大學、科研院所及醫院建立廣泛合作關系,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其中,該院與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烏普薩拉大學共同建設中瑞中醫藥聯合研究基地,建成歐洲最大的中草藥活性分子化合物庫。
“跟國外專家交流的時候,別人覺得中國的醫生無論西醫或中醫,都應該會中醫,懂針灸、按摩、中藥,這才是中國的醫生。”張忠德說。
張忠德說,近年來,中醫藥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視,例如經絡研究在國外非常熱門,被西方學者視為未來可能改寫教科書式的理論體系,如今西方醫學對中醫整體觀的認識也上升到新的高度。
“近十年是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十年,中醫藥已經成為吸引世界各地朋友的閃亮名片。”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說。
中醫有“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扛起責任
回想起2003年的非典,張忠德至今心有余悸。他是親歷者——既是非典病人的救治者,又是非典感染的患者。張忠德還記得,自己當時“兩個肺都白了,呼吸不了”。血氧降低到了70多,心率升高到了150、160,情況很危急。但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好了。
“很多人當時擔心我,覺得我以后肯定動不了,要做輪椅。但我按照中醫藥的方案做康復治療,用藥三個多月就好了。第四個月我已經可以去打網球,到半年的時候可以去游泳、打羽毛球,到現在可以天天跑10公里。”張忠德說。
據研究統計,廣東省中醫院共收治非典患者112例,其中77例為重癥病人,患者平均退熱時間約為6.14天,平均住院天數約為19.04天,除7例由于年紀較大或多種基礎病死亡外,其余105例全部康復。
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馬奎爾博土到廣東省中醫院考察,對中醫治療非典的效果予以高度評價,稱廣東省中醫院創造的紀錄是他所了解的“最短退熱時間和住院天數”。他表示,“跟其他醫院相比,這一經驗值得研究與學習”。
除了非典,近20年來發生的另外兩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廣東省中醫院積極參與收治患者,以中醫為主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張忠德表示,在2009年的H1N1疫情中,一開始也是不清楚是什么疾病,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省中醫院是廣東僅有可以收治該病患者的中醫院,而且收治的都是重癥,當時重癥病房有30多例患者。
“當時有一個外國人,在我們這里住院,通過中藥治療,5天全部癥狀轉,再過了幾天核酸轉陰。”張忠德說。
在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中,多位中醫藥專家深入武漢市的多家醫院,為發熱門診病人和留觀病人辨證論治,掌握臨床的第一手資料。專家們經過深入討論分析,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方案,從國家發布的第三版新冠診療方案開始,中醫診療方案成為新冠救治的重要指導內容,在全國普及推廣。
2021年曾在印度、美國導致幾百萬患者感染的新冠變異毒株“德爾塔”傳入廣州,在廣州部分地區暴發,國內首次與“德爾塔”毒株正面交鋒。“德爾塔”毒株潛伏期短、病毒載量大、重癥率高、核酸轉陰時間長,這給臨床救治帶來了極大挑戰。
張忠德表示,在短短一周時間內,中醫家很快總結出“德爾塔”毒株的中醫核心病機: 暑濕化熱、疫毒侵肺、元氣大虛。治療上全程扶正、清暑化濕、宣肺解毒。1個月的時間,廣州的疫情得到了很好控制。廣州的中醫救治經驗,提高了中醫救治新冠肺炎的信心,為應對局部疫情暴發提供了中國方案,并形成專家共識。
尋“寶”:中醫藥寶庫的“璀璨明珠”
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這是高水平中醫藥人才的必經之路。
2000年,廣東省中醫院在鄧鐵濤、任繼學、路志正等名老中醫的支持下,聘請全國名老中醫傳薪嶺南。15位已是八九十歲的中醫大家打破門戶之見,南下廣東率先全國開展“師帶徒”工作,首創“跨地區拜師”“集體帶、帶集體”“一代帶二代”“脫產跟師”等模式,在中醫藥界產生巨大震動。
“回頭看來,這項工作不僅具有前瞻性,而且是搶救性的。”身為嶺南甄氏雜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傳承人的張忠德說:“很多名老中醫為自己的中醫學術思想得以傳承而感慨不已,對年輕一輩的醫生而言更是受益良多。”
“師帶徒”工作開展22年以來,廣東省中醫院先后邀請了包括40位國醫大師在內的110位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來院帶徒,多種中醫藥學術流派落地生根、百花齊放,院內累計跟師人數達到1050人次。
“建院90年來,廣東省中醫院始終堅持中醫藥特色優勢發展的辦院方向,扎根在嶺南大地,在岐黃大道上堅定守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史俏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