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爭春,登上春晚的微電影隱藏了哪些中醫講究?
舞龍是中國人過春節的傳統表演形式之一。2024年是甲辰龍年,舞龍這一傳統就被很好地運用到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之中。由袁和平、樊少皇、吳樾、此沙等人表演的功夫微電影《爭春》講述了黃飛鴻、霍元甲、李小龍三位武術名家的傳人在舞龍大會上相互切磋,最終合力將龍珠放于裝置之上,點燃新年祝福的故事。影片畫面鮮明、氣氛歡騰、細節設計感拉滿,生動刻畫人物特點的同時將中華文化“和”的理念融入故事中,傳達與全國人民共賀新年的洋洋喜氣。
其中,吳樾飾演的黃飛鴻傳人黃師傅在“龍行十八式”的畫外音中登場,鏡頭隨著人物站位掃過拍攝場地,整體置景赫然是跌打醫館“寶芝林”的再現。歷史上的黃飛鴻因其在武術領域的成就而為大眾所熟知,相較之下,人們對他中醫外科名醫的身份則不太熟悉。黃飛鴻早年隨其父黃麒英賣武行醫為生,不僅繼承了父親在跌打之術上的造詣,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防治跌打損傷的醫術體系。人們所熟知的大力丸、通脈丹等跌打傷科藥相傳都是出自黃飛鴻之手。
如何一步到位建立起人物形象?《爭春》中的黃師傅出場第一句便對舞龍的師傅道:“王師傅,你這是風寒入絡、氣血不通啊”,瞬間讓觀眾與黃飛鴻的形象相聯系,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舞龍藝人需要勤于練習,身體的負荷多集中于肩背與關節,加上過年前后季節的時令因素,氣溫偏低,人體氣血運行緩慢,更容易出現寒邪侵體、筋骨失調等病狀。肩頸不通的師傅用火罐,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筋骨不調的師傅給施針,理氣活血、通絡止痛。黃師傅對癥狀類似的兩人分別給出診療方案,這也是中醫辨證施治思想的體現。
中醫診治主張醫藥并重,從外運用手法緩解癥狀,從內服用方劑固護正氣。桂枝加葛湯出自《傷寒論》,可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主治風寒客于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對于風寒導致的肩頸不適用桂枝加葛湯實屬對癥下藥。
中醫對經絡與腧穴的研究也在《爭春》中有所體現。在搶龍珠的切磋之中,黃師傅一腳給到霍師傅腰背的腎俞穴,后又一棍正中小腿懸鐘穴,不動聲色地解決了霍師傅落枕的困擾。懸鐘穴屬足少陽膽經,位于小腿外側,適當按摩或進行針灸可以改善因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下肢痿痹、疼痛等癥狀;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腰位背部,可以通過按摩加速體內氣血運行,幫助改善體內氣血滯淤等問題。
短短5分鐘片長之中不僅將三位名家傳人的專長與形象表達得充分、刻畫得鮮明,更在龍年佳節到來之際在中國武術的大主題下與中醫、師承等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于創新中展示傳統文化魅力,于故事中發揚“和”的民族精神,于新年祝賀之中包含著中醫藥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