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醫藥大學探索實施人才培養改革——走好有“中醫藥味”的育人路
前往江西樟樹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參加學校“雙惟”實踐班為學生言傳身教,為企業指導科研成果轉化……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劉紅寧總是在忙碌,花甲之年的他常常說,自己仍需為濟世育人“修煉”。
“急國家之所急”,劉紅寧領銜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研發的“固體制劑產業化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解決中藥制藥領域“卡脖子”難題,讓高效節能的中藥制藥裝備從此牢牢握在了國人手中。
“面對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課題,我們要通過科教融合培養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通過高水平人才供給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江西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徐蘭賓說。
打通傳統與現代,讓中醫煥發青春光芒
用“古早版微波爐”炮制附子,在實驗室里做“竹子燒烤”,守在水池邊撈泡沫……江西中醫藥大學中藥炮制團隊這些看似“古怪”的操作,竟讓幾近失傳的古法炮制工藝重見天日,走上現代化生產線。
傳統炮制技術大量散藏于古代文獻,長期以來傳承、研究與應用脫節,瀕臨失傳。現代制造過程又缺乏有效控制,產品質量不穩定,成為制約中藥產業現代化、規模化的瓶頸。
如何打通古今傳承的痛點?教授楊明帶領團隊用40多年時間,搶救瀕臨失傳的古法技術,闡釋炮制作用原理,創制現代技術裝備,成功復蘇鮮竹瀝、青黛等一批藥品的炮制技術,獲得2023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新技術、新飲片和新裝備的產業轉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近3年產生效益99.8億元。
如何讓古老的中醫煥發青春光芒,一直是江西中醫藥大學探索的方向。
為解決中醫知識技能傳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難點,該校岐黃國醫書院經過10年探索,打通中醫教育現代院校制和傳統師承制的堵點,構建院校式、師承式、書院式“三式融通”培養模式,重新組合課程體系,規范跟師帶教,把需要體悟的“潛知識”和必須掌握的“明知識”傳授給學生,成果獲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生半天理論學習,半天臨床跟診;每周不少于4次門診跟師,獨立完成門診病歷。這一切都是為了把課堂放在臨床第一線,確保中醫人才的培養質量。”江西中醫藥大學校長朱衛豐曾長期兼任岐黃國醫書院院長,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傾注了大量心血。
多年探索的成效直接體現在人才培養上,中藥炮制團隊涌現出了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等一批領軍人才;中藥學學科建設3門國家級課程,主編的國家級本科規劃教材在全國100多所中醫藥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普遍使用;岐黃國醫書院畢業的學生100%從事中醫臨床行業。
打通專業與思政,實現學教用一體化
在江西景德鎮浮梁縣興田鄉,一所大山深處的小學連續12年迎來同一批“客人”。每年7月,江西中醫藥大學“心靈樂夢團”學生志愿者團隊都會來到程家山小學,為學生帶來中醫藥知識。
“第二課堂”如何與思政、專業形成聯動?江西中醫藥大學找到了一條有“中醫藥味”的路子。
學校依托“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構建以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為主體、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為新陣地、中醫藥文化“人文與科學+”為核心價值引領、“學教用一體化”為教學方式的“第二課堂”教學體系。
通過學校二級學院與中小學結對的方式,該校每年千余名大學生走進全省32所中小學,面向15萬余名師生開展中醫藥文化“第二課堂”實踐。大學生得以在“第二課堂”中檢驗“學”的成效,實現對“第一課堂”的反哺。該校還獲批江西省“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學分互認機制”試點單位,將思政課實踐教學學分與學生“第二課堂”學分進行互認。
這一成果入選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學生志愿者群體中涌現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優秀青年。
打通校內與校外,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效果
說起江中健胃消食片、草珊瑚含片這些明星產品,大家都耳熟能詳。
華潤江中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是江西中醫藥大學的校辦工廠,如今也在學校的培育下不斷壯大。截至目前,由學校原創及二次開發的中藥及其相關產品年銷售總額超320億元,先后有草珊瑚含片、金水寶等一批產品實現了單品種年銷售額超10億元。
2023年暑假,現代中藥制藥產業學院學生劉鵬走進華潤江中的“大課堂”。在華潤江中的固體制劑和液體制劑生產車間,通過企業人員在生產線上的直接指導,劉鵬和同學們了解了制藥行業如何探索解決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等“卡脖子”難題。
這背后是江西中醫藥大學與華潤江中、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報的經典名方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依托與華潤江中的深度合作,學校成立現代中藥制藥產業學院,破解高校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難點。
如今,現代中藥制藥產業學院已引入赫柏康華、濟民可信等多家企業,贛江新區管委會參與共建。每年寒暑假,學院組織在校生走進企業開展小學期學習活動,著力實現科研與中醫藥教育、醫療、產業的統籌融合和良性互動,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