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芝與“商山四皓”
皓天嗟嗟,深谷逶迤。
樹林莫莫,高山崔嵬。
巖居穴處,以為幄茵。
曄曄紫芝,可以療饑。
唐虞往矣,吾當(dāng)安歸?
此首《采芝操》選自《樂府詩集》,相傳為秦末漢初的“商山四皓”隱居商洛山中時所做。詩的大意是:雨霧彌漫的商山,深邃綿延的河谷。我們居處在山巖中,把其當(dāng)作帷席避風(fēng)寒。長有紫光閃爍的商芝,可以充饑果腹。唐堯虞舜的時代早已遠(yuǎn)去,我們將歸往何處?
詩中提到的紫芝,因產(chǎn)于商洛,故得名商芝。商芝即蕨菜,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別名龍頭菜、如意菜、拳菜、商山芝、如意菜、烏糯等。
商芝和“商山四皓”有著奇緣。“商山四皓”亦稱“四皓”,此稱謂來源于漢·曹植《商山四皓贊》(選自《曹植集校注》),本系秦四名博士官。即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shù)、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等四位掌管朝廷史事書籍的博士官。他們不滿秦政暴虐,懷著“非義不動”、潔身養(yǎng)性、修道成仙的情志,同來商山隱居,“巖居穴出”,以商芝充饑,并作《采芝歌》云:“莫莫商山,深谷逶迤,燁燁紫芝,可以療饑。”
漢朝劉邦登基后,多次征召早已名聲大噪的“四皓”出山輔佐,四人拒不出山。后來劉邦想廢掉太子劉盈,立寵妃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呂后為保住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采納張良的建議,讓劉盈親自去請“四皓”出山幫忙,四皓”同意了。幫劉盈保住皇儲之位后,四人面對高官厚祿不受,仍回商山隱居,頤養(yǎng)天年。李白描寫他們“秀目霜雪顏桃花,骨青髓綠長美妙”,商芝因之聲譽(yù)大振,被稱為延年壽益之“仙肴”。歷代詩人詠“四皓”時,都有對商芝的贊嘆之句,如晉代陶淵明的“紫芝誰復(fù)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香聞紫芝草”、清代王學(xué)遜的“菇芝人未老”等。
蕨菜為山珍,入饌歷史極其悠久。食用蕨菜始見載于《詩經(jīng)》:“陟坡南山,言采其蕨。”古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蕨薇于首陽山的故事,故后世以采蕨薇作為清高隱逸的象征。
蕨菜是食療佳品,《本草拾遺》謂“四皓食芝而壽”。蕨菜富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還包括蕨素、蕨甙、甾醇等營養(yǎng)素,被稱為“山菜之王”,是不可多得的野菜美味。
蕨菜只有少數(shù)品種可食用,莢果蕨、鹿角蕨菜與肉桂蕨皆可食用。蕨菜食用方法多樣。據(jù)《齊民要術(shù)》記載,后魏年間,甘肅天水人吃蕨菜的方法是,二月間采集,制成干菜,放到秋冬時食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明代人吃蕨菜的方法是,采取嫩莖,用灰湯煮去黏液,曬干當(dāng)菜吃。清代人則是用滾水泡軟,擇去根葉及粗梗,選取極嫩部分,用雞湯煨熟而食。如今,蕨菜可煮、可燒、可煨、可燉、可炒,烹制方法甚多,菜肴品種不勝枚舉。蕨菜可鮮食,但較難以保鮮,所以市場上常見其腌制品或干品,現(xiàn)在我國蕨菜大量用于出口。
每年春季,商洛山區(qū)人民待商芝抽出約七八寸長的嫩莖后將其采摘。莖又肥又嫩,似小孩握著的拳頭,當(dāng)?shù)厝朔Q為“拳芽”,趁其鮮嫩采下后,須立即用水焯后直接晾干,長年儲存,以作隨時食用。其根含有豐富的淀粉,可以沖服和制作成涼粉。商芝可烹調(diào)出十幾種菜肴,如涼拌商芝、鮮炒商芝、商芝蒸肉、商芝小炒、商芝拼盤、商芝滾湯等。
在商洛有一道傳統(tǒng)佳肴叫商芝肉,具體做法是:選上好的五花豬肋條肉,紅燒后切片裝盤,將干商芝用開水泡開,漂洗干凈,取其頂端尖上7~10厘米的一段,切成寸絲,鋪放在肉的上面,再撒上蔥姜末、五香粉等佐料,上籠大火蒸半小時后,一盤香味撲鼻的商芝肉就做好了。其肉入口柔而不爛,肥而不膩,商芝韌中帶脆,柔綿適口,味道醇香,風(fēng)味獨(dú)特,這道菜色、香、味俱佳,使人不忍輟筷,經(jīng)常食之,有提神、去煩、助消化、補(bǔ)五臟、健身延壽之效。
需注意的是,蕨菜不宜大量食用,每次約30克。脾胃虛寒、陽虛體質(zhì)者不宜多食,也不可長期大量食用,孫思邈有久食成瘕之說。
蕨菜的根莖供藥用。《食療本草》言其“補(bǔ)五臟不足,氣壅經(jīng)絡(luò)筋骨間,毒氣”,《本草拾遺》言其“去暴熱,利水道”,《本草綱目》言其“治咳嗽、理氣”。以下介紹幾個小驗方:1.治腸風(fēng)熱毒、清表。蕨菜花(葉)焙為末,每服10克,米飲下(《圣惠方》)。2.治泄痢腹痛。蕨粉150~200克,先用冷水少許調(diào)勻,加紅糖,開水沖服(《浙匯天目山藥植志》)。3.治發(fā)熱不退。鮮蕨根50~100克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藥志》)。4.治濕疹。先將患處用水或酒洗凈,將蕨粉撒上或以甘油調(diào)擦(《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現(xiàn)代研究認(rèn)為,蕨菜中的纖維素能促進(jìn)腸道蠕動,減少腸胃對脂肪的吸收。此外,蕨菜還可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痢疾、咳血等疾病,并對麻疹、流感有預(yù)防作用。
本文作者:陳書存 陜西省商洛市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