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全喜:扎根基層的中藥人
梅全喜,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主任中藥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藥學部柔性引進學科帶頭人,兼任廣東省藥師協會副會長、全國高等學校中藥臨床藥學創新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李時珍研究分會會長等。他長期從事中藥臨床藥學、地產藥材及藥學史本草學研究,主編出版我國第一部中藥臨床藥學專著,研制醫藥產品10多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省、市科技進步獎10多項,主編出版中藥專著70多部。
藥圣時珍引入行
湖北蘄春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梅全喜出生于蘄春的一個中醫世家。因母親早逝,他自小隨父出診,親眼目睹了父親靠著一服服中藥湯劑妙手回春,從此有志于中醫藥。1978年,梅全喜應屆參加高考,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湖北中醫學院(現湖北中醫藥大學),沒想到的是,他因化學成績十分突出而被遴選到中藥系。那時他認為“學中藥當學徒就可以了,又何必上大學”,因而心情沮喪。父親得知后問他:“張仲景和李時珍,二人誰更厲害?”梅全喜答:“二人都厲害!”父親由此說道:“這就對了,他們一個是醫圣,一個是藥圣。”
父親的話使得梅全喜豁然開朗。于是梅全喜調整狀態,鼓足干勁,在大學四年的努力學習中取得了優異的專業課成績。然而,1982年梅全喜畢業分配工作,結果又一次出乎他的意料。當時將中醫藥科研單位或高校作為理想單位的梅全喜被分配到了家鄉蘄春的李時珍醫院(蘄春縣中醫院)。但他再一次想起了李時珍,決定調整狀態,重新出發。他至今仍記得,到醫院報到的第一天,他專程徒步到三公里外的李時珍陵園拜謁,默默許愿:一定要以李時珍為榜樣,在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學中有所建樹。從這一天開始,梅全喜開啟了他40多年的奮斗旅途。
從“艾”出發中藥路
回到蘄春工作,梅全喜從一名最普通的中藥研究人員做起,與草藥為伴,從事中藥新制劑研發和中藥炮制工作,除此之外,他開始對地產、特產中藥材進行深入研究。
時珍故里、中國艾都是湖北蘄春的兩大名片。艾葉在當地有“戶戶種植、家家收藏”的習慣,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認知。小孩子每遇到風寒感冒,大人們便用艾葉煮水令其泡腳,效果頗佳。每到端午節,當地人都會將地里的艾草收割回來,晾干后扎成把子收藏在家中閣樓上,以備急用。如此神奇的艾葉讓從小害怕打針吃藥的梅全喜十分喜愛,因此,大學畢業后,梅全喜明確把艾葉作為未來的研究方向。
《本草綱目》指出:“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從此,蘄艾真正揚名。對“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這一問題,梅全喜思考了很久,究竟如何用現代科學方法去證明蘄艾的質量呢?直到有一次,梅全喜在火車上遇到一位湖南省醫工所的專家。專家告訴他,煤的質量通過燃燒放熱量來證實,等量單位的煤燃燒放熱量越高,煤的質量越好。受此啟發,梅全喜第一次發明了用燃燒放熱量證明不同產地艾葉質量的方法,通過比較進一步證實了蘄艾的道地性和優質性。該方法后來也被大批艾葉研究者沿用。
經過長期的研究,梅全喜還開發了以艾葉為主藥的中藥保健腰帶。這是經他研發上市公開銷售的第一個產品,經過湖北省衛生廳組織的成果鑒定,在1991年獲得國家專利。直至現在,梅全喜每隔4~5年,仍會將全國各地的艾葉收集在一起進行質量對比研究,確定蘄艾的品質,大力鼓勵家鄉開發艾產業。地產藥材研究也成了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深耕細作,履踐致遠。1999年,梅全喜整理編撰《艾葉》一書,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蘄春開始發展艾產業,早期的艾產業企業家都高興地告訴梅全喜——他們生產銷售的艾產品都是按照《艾葉》一書中介紹的思路進行開發的。
出于濃濃鄉情與愛才之心,2017年,梅全喜將自己多年來積攢的科技成果獎勵、專著論文稿酬等100萬元收入全部捐獻,并以免費擔任艾企業顧問三年為約簽訂協議,召集多家企業一起籌措200多萬元,成立了李時珍中醫藥教育基金會,簡稱“艾基金”,用于資助蘄春縣報考中醫藥大學的貧困學生,獎勵湖北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優秀研究生。截至目前,一共資助和獎勵了100多人次。
千里足下貴日新
1993年,梅全喜舉家南下到廣東工作。在此后30年的職業生涯中,梅全喜幾番調動工作,先后擔任廣東省博羅先鋒藥業集團藥物研究所所長、中山市中醫院藥劑科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中醫院中藥藥理實驗室主任、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藥學部學科帶頭人,在醫院藥事管理、中藥臨床藥學、地產藥材研究開發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創新成果。
事實上,從到達廣東開始,梅全喜便及時調整研究目標,提出廣東地產藥材的方向,并明確廣東地產藥材是廣東本地生產、民間應用廣泛、療效確切的中藥材,如三角草、三丫苦、蛇泡簕、火炭母等。盡管多數廣東地產藥材的應用歷史、栽培技術或者加工水平均不如地道藥材研究深入,但在治療地方多發病、常見病方面具有獨特的療效,得到民間公認。但也正因多在民間應用,其研究與知名道地藥材相比,不易引起大型研究機構及專家的重視。這對于醫院藥學工作者來說,無疑具有巨大且新穎的可研究空間。梅全喜由此下大功夫、花大力氣,陸續出版《廣東地產藥材研究》專著5部,發表期刊論文200多篇,其中SCI收錄10多篇,先后獲得或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4項。
梅全喜堅信,有中藥應用的地方就應該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中醫藥走向海外必須有中藥臨床藥學的保駕護航。他積極推動中藥臨床藥學走向海外,確保中醫藥在海外能得到安全合理應用。他牽頭組織粵港澳臺高校、學會、醫療機構的中藥專家,共同編寫繁體字版《中藥臨床藥學總論》并分別在香港、澳門和臺灣三地同時出版,作為高校中醫藥專業教材和中藥師的學習資料,得到了港澳臺地區醫藥界的肯定和中藥師的歡迎。談及下一步,梅全喜還計劃將該書翻譯成英文版、日文版和韓文版,推動中藥臨床藥學真正走向世界。
百倍其功必有成
《曾國藩家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志不甘于世俗,有恒則事無大小,必有所成。”回首40多年的專業道路,梅全喜深有體悟,將其概括為“選準目標、堅持不懈,終有小成”。
出于對學術研究的執著和喜愛,他長期扎根于基層醫療單位,但不可否認,處在他的位置,基礎條件和工作環境有所不足,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大的信念和更多的努力。
還記得最初在蘄春開展研究工作,縣里資料不多,梅全喜每次專門抽出四五天時間從蘄春去到武漢母校圖書館查閱文獻。為了抓緊時間,梅全喜早上第一時間進館,晚上最后一個離館。中午圖書館閉館,他便以干糧作午飯,主動申請將自己鎖于館內,爭分奪秒把所有資料查完,爭取在第一手資料和眾多古籍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尋找突破的方向。在梅全喜看來,學習、做研究,必須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質,才能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克服困難,迎接挑戰,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
“選準目標、明確方向對于一個專業人員的人生規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梅全喜說道,“這個目標并不是一開始就能選定,需要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不斷調整。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大目標、總目標,但也要在未來的不同工作中選擇多個小目標作為努力的方向。”對艾葉研究40年的堅持和對中藥臨床藥學的積極推動就是他體會最深的兩件事。
在采訪過程中,梅全喜提到了對他人生影響至深的一句名言:“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來說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的一句話。放在梅全喜身上,他希望以自己和更多中醫藥人的力量,為中醫藥事業的創新發展而奮斗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