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璽:仲景故里走出的中醫人
張金璽在為患者診脈
張金璽,醫學博士,河南省南陽市名中醫,任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仲景國醫教育分會副會長、河南省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獲評南陽市科技拔尖人才、南陽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醫圣故里濟世眾生
“1800多年過去了,醫圣雖已遠去,但張仲景的精神依然浸潤著故鄉南陽的每一寸土地。”張仲景是每一位南陽人提起就無比自豪的名字,更是張金璽從醫之初的啟蒙者與精神支柱。
張金璽先后師從中醫學家趙清理、張六通、傅貞亮、杜雨茂、陳亦人、張登本,深得諸位導師指導與教誨。他從事中醫教學和臨床工作40年,教學與臨床共進,理論基礎雄厚,臨床經驗豐富,長期致力于心臟神經官能癥、焦慮癥、雙心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癥狀合并焦慮抑郁癥狀)、更年期綜合征,以及亞健康的中醫藥治療研究,善用仲景經方,臨床療效顯著。
勇攀高峰學無止境
剛參加工作一年,張金璽便報名了單位組織的員工進修培訓,在那里他遇到了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南陽市首屆名老中醫黃天錫老師。
距離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500米的醫圣祠廣場,成了張金璽進修期間的第二課堂。“黃老師不僅技術精湛,還擅長彈唱南陽民間大調曲子,他把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一些知識,編成曲子,散步時候講給我聽,特別容易記憶。”刮風下雨從不缺席的陪伴,讓黃天錫意識到眼前這位年輕人大有可為。出于對中醫人才的愛惜,黃天賜將臨床經驗悉數傳授,這是張金璽學醫路上的重大轉折點,也為其接觸臨床提升療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5年,在張仲景國醫大學首屆專修班學習《傷寒論》時,張金璽認為麻黃湯禁例中“不可發汗”這一論述欠妥。為了求證,他查閱歷代醫家對原句的解釋,發現都與張仲景原意有偏差,為此他投稿《河南中醫》雜志并發表了《禁汗小議》一文,正是這篇文章讓年僅22歲的張金璽接觸到《國醫論壇》雜志,并兼職該雜志“張仲景學說研究”“周易與國醫”兩個特色欄目的責任編輯,這也為他后續學習研讀仲景學說提供了學習機會。
氣分為三指導臨床
目前,在中醫基礎理論體系中,臟氣的分類是以基于二分思維的“氣分陰陽”學說作為理論根據的。張金璽提出這對糾正既往“氣、陽”之間和“陰、精、血、津液”之間內涵混淆確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氣分陰陽”學說與臨床實際頗不符合,易于造成臨證思維混亂,并與現行的中藥學理論難以吻合。出于對中醫基礎理論構建的邏輯關系和臨床實際方面考慮,張金璽對臟氣的分類方法進行全面辨析,摒棄現行的“氣分陰陽”學說,以基于“一分為三”哲學思想的“氣分為三”假說替代之。“臟氣可分為臟陰、臟陽和臟氣三部分,即‘一分為三’。臟陰、臟陽和臟氣共存于臟,和諧結合而成臟氣,即‘三合為一’。”張金璽認為臟氣、臟陰、臟陽的內涵各自獨立,互不包容,但在生理功能上又相互協調配合。三者分則為三,合則為一,三位一體,和諧配合,共同完成臟器的生理功能。
上班族張女士由于處處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過高,加上工作壓力過大,3年來焦慮、失眠反復。“張教授真厲害,我前后吃了差不多兩個療程的藥,失眠癥狀極大改善了。每次復診時張教授都勸慰我壓力不要太大,要學會放松。”面對患者夸贊,張金璽從來都是淡然處之,他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是:“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我能做的不多,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在我擅長領域內繼續深究,再將知識經驗傳授給下一代。”
精醫研藥半生,從矗立于張仲景醫圣祠前的少年,到如今的地方中醫名家,張金璽在醫學的道路上兢兢業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