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炎炎夏日長 中醫提醒您注意生津避暑
每年的公歷6月21日前后是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據《恪遵憲度》中的解釋,夏至是“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之名由此而來。夏至日晝長夜短,陽氣盛極轉衰而一陰始生,也就是說夏至過后,天地的陽氣由盛轉衰,應當順應時令,及時開始注意陰氣的養護。
俗話說“熱在三伏”,夏至雖然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但地表的熱量仍然在太陽的直射下逐漸積累,直到入伏到達最熱的時節。中醫上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此時陽盛于外,萬物生長。夏季主心,高溫、悶熱與潮濕的氣候容易使人心氣火旺,因此這一時節的生活起居應當注意生津避暑,養護陽氣。
《黃帝內經》中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寤與寐是人體清醒與睡眠的兩種狀態,也是體內陰陽盛衰相互交替的體現。由于夏季白晝較長,我們可以順應晝夜的陰陽變化,晚睡早起,但要在保持每天7個小時睡眠時間的基礎上,在夜間12點之前進入睡眠;此外,正午時分也可以適當安排午休,減輕身體疲勞的同時恢復能量和精力,避免由睡眠不足引發的心臟亞健康問題,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
夏至時節的氣候兼具高溫與潮濕的特點。依照中醫五行理論,夏季主心,心屬火,受到炎熱陽氣的影響,人們在夏季容易出現口干舌燥、心煩失眠等問題,并且由于高溫出汗會帶走體內大量水分與無機鹽,人體也很容易出現陰陽失衡的現象。《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有:“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就是說夏季可以多吃苦味及酸味的食物,幫助消暑清心的同時生津止渴,輔助食物的消化吸收,維持營養平衡。
古話有云“千寒易祛,一濕難除”。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導致機體疾病纏綿。夏至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接連進入雨季,降水天氣增多,生活起居上更要注意通風,保持居住環境的干爽,也盡量不要涉水淋雨、穿未干的衣服,避免外感濕邪;飲食上也要注意少吃油膩冷飲,避免內傷脾胃,導致體內濕氣郁積。綠豆、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玉米須、冬瓜等食物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可以在日常的飲食中選擇冬瓜老鴨湯、芡實薏米粥、陳皮荷葉茶等藥膳,為脾胃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