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雙柏,時珍足跡——北京中醫藥大學“時珍青囊行”暑期社會實踐特輯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與“健康中國行動”兩大國家戰略,為新時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選育并培養拔尖人才,成為了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命題。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中藥拔尖人才的培養,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時珍青囊行”暑期社會實踐團(以下簡稱為“實踐團”),于7月19日至7月24日期間,深入北京中醫藥大學定點幫扶單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開展了系列活動。實踐團堅持思政引領,緊密結合專業特色,面向民眾健康需求,傳播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調研、對話、宣傳、服務等多種實踐形式,積極探索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徑。實踐強化使命驅動,創新學習方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力求探索中藥拔尖人才培養的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師道傳承,心系家國
響應國家號召,定點幫扶攻堅,北京中醫藥大學積極行動,先后選派了三批共六名掛職干部前往雙柏縣,鞏固脫貧成果“不縮水”,助力鄉村振興提質增效。為深入了解這一重要舉措的實施情況與成效,實踐團通過現場訪談與馬濤老師、吳麗麗老師面對面交流,同時對徐硯通老師、韓雪老師、王慧峰老師及許美琳老師進行了線上交流,全面收集了他們在幫扶一線的工作經歷與寶貴經驗。
實踐團成員對馬濤老師進行訪談
中藥學院馬濤老師作為學校選派的首批掛職干部,即使在疫情的嚴峻考驗下,他的腳步從未停歇。在兩年的掛職期間,馬老師憑借學校支持和專業優勢,不僅成功為雙柏縣引進了寶貴的資金支持,并培訓了1400余名基層醫療工作者和中藥材技術人員,是雙柏人民心中可親可敬的“馬副”。在實踐團成員的專訪中,馬老師對于如何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強調,鄉村振興已經進入了一個更為深入和關鍵的階段,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多地依靠鄉村自身的內在動力。馬老師還引導實踐團成員深入思考:“我們如何能夠從外部輸血式的援助,轉變為激發鄉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如何激發和培養當地的內在動力,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持續動力?”這些問題不僅為實踐團成員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也為鄉村振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啟示。
實踐團成員對吳麗麗老師進行訪談
來自中醫學院的吳麗麗老師,是學校正在雙柏縣掛職的副縣長。深入基層,用心傾聽,吳老師在了解實際需求后,在醫院設立工作站、在康養小鎮推動藥膳產品的研發、向學校反饋推出更有針對性的課程,以切實的工作促進產業發展、提高醫療效率及質量,更好地滿足醫藥工作者的需求,將實在的好處帶給人民。吳老師說:“在這里,我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感覺。看到自己的個人價值得以實現,能夠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真正地幫助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讓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滿足。”
實踐團成員學習幫扶情況
在與學校選派的掛職干部們的深入交流中,實踐團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深遠意義。這些老師們的行動,如同一堂生動的無聲思政課。實踐團成員們不僅感受到了老師們對鄉村振興事業的熱忱和執著,更從他們的事跡中汲取了接續奮斗的動力。這些掛職干部們以身作則,他們的事跡激勵著每一位實踐團成員,堅定了他們“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藥香助農,振興鄉村
實踐團秉持著深度挖掘產業問題的決心,從專業視角出發,致力于推動產學研用的一體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在對雙柏縣中藥產業的考察調研中,實踐團不僅深入探索了該產業的現狀和發展潛力,還積極尋找可能的瓶頸和挑戰,力求通過專業的力量,為雙柏縣的中藥產業振興提供切實有效的策略和方案。
實踐團成員對胡秀萍老師進行訪談
實踐團有幸與縣中彝醫藥產業工作專班的胡秀萍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深入了解了當地中藥材產業的全貌。胡老師在訪談中詳細介紹了雙柏縣中藥材產業的地區優勢、政策支持以及科學種植模式。她指出,盡管雙柏縣中藥材產業在地區特色和政策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在資金和技術上仍面臨挑戰。胡老師對雙柏縣中藥材產業的未來發展仍充滿信心。她認為,在政府、學校、企業的多方努力下,雙柏縣中藥材產業有望克服現有困難,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郭喬儀老師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情況
為了深入了解雙柏縣在藥材種植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并尋求科研角度的解決方案,實踐團與中藥材資源領域的資深專家郭喬儀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此次交流不僅包括了豐富的知識分享,成員們還參觀了郭老師一手建立的工作室,這里培育著320余種珍貴的中彝藥種苗。
實踐團成員在企業進行走訪調研
在探索中藥產業發展的廣闊道路上,企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為了深化對中藥材產業鏈的認識,實踐團訪問了云南泰華豐功藥業有限公司、茨菇壩金銀花種植示范基地以及云南世紀華寶醫藥產業開發有限公司,進行了實地調研與學習。通過走訪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成員們獲得了從種植、加工到生產的中藥材產業鏈全景式認知。調研過程中,成員們與企業負責人深入了解了各環節的關鍵技術和管理經驗,對中藥材產業的運作模式和發展潛力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實地調研中,實踐團成員們得以跨越書本的界限,親身體驗和應用所學知識,這不僅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提升了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通過深入了解中藥行業的各個環節——從種植、加工到生產,成員們對中藥產業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與行業專家的深入交流和合作,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行業內部信息,這些都是課堂教育難以提供的財富。更為關鍵的是,在直面行業實際問題和挑戰的過程中,學生們激發了新的思考和創意。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為科研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想法,為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貢獻了青年力量。
健康中國,服務先行
雙柏這片豐饒的土地上,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實踐場。實踐團懷揣著對“健康中國2030”的追求,深入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以嚴謹的走訪調研和細致的健康服務,為共繪健康中國的宏偉藍圖貢獻青春力量。
實踐團成員在醫院進行走訪調研
實踐團走進雙柏縣人民醫院——公立醫療機構的代表,以及雙柏縣中西醫結合醫院——私立醫療機構的典范,與醫療專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這里,實踐團成員們目睹了醫療資源的穩步增長,公立醫院的基礎性作用與私立醫院的補充性特色相得益彰,共同促進了雙柏醫療服務的全面發展。
實踐團成員在查姆社區開展健康調研與服務
實踐團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問卷調研,深入了解了居民的飲食結構與健康認知。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實踐團在查姆社區開展了健康服務行動。成員們提供了血壓測量、推拿、耳針等中醫特色服務,為居民們帶來了身體上的舒緩與放松,同時傳遞了健康生活的理念。成員們耐心傾聽居民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從飲食結構調整到日常養生技巧,每一句建議都體現了對居民健康的深切關懷。
健康中國行動的實施,是一項全民參與、全民受益的偉大工程。實踐團在雙柏縣的實踐活動,是對這一戰略的積極響應,也是對“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實踐團將繼續秉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中醫藥發展理念,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青春與智慧。讓我們在雙柏縣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共同書寫健康生活的新篇章,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文化互鑒,自信傳承
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雙柏,我們得以一窺彝族醫藥智慧與中華傳統醫學的交融與碰撞。隨著實踐團的深入探索,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更在努力地講述著中醫藥的故事,讓這份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
畢摩向實踐團成員展示彝族文化
畢摩,彝族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承者。通過作畢、司祭、行醫、占卜等多種活動,畢摩不僅維系著彝族文化的連續性,更在不斷地推動著彝族文化和醫學的傳播與發展。實踐團有幸深入訪談了這位彝族文化的傳承者,從中我們了解到畢摩的工作與使命。他們的努力和貢獻,為彝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講解員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中彝醫藥健康文化體驗館
實踐團還參觀了雙柏中彝醫藥健康文化體驗館,其作為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并參與設計建設的成果,它不僅是對北京中醫藥大學創新中醫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范式的具體實踐,更是激勵學生們自豪地傳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文化
實踐團成員在體驗館開展科普體驗活動
為傳播中醫藥文化,講好中醫藥故事,實踐團在體驗館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體驗活動。活動結合實踐團的專業特色,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演示和體驗,向公眾普及了中醫藥的文化知識。在活動中,實踐團利用沒食子酸與三價鐵離子的化學反應,形象地演示了《本草綱目》中“凡諸草木藥皆忌鐵器”的科學內涵。這一演示不僅讓人們直觀地理解了中藥煎煮過程中的科學原理,也普及了中藥的正確煎煮方法。此外,實踐團還準備了艾條制作的體驗活動。參與者在親手制作艾條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了艾條的制作方法,更親身體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
實踐團的探索和體驗活動,不僅讓參與者們收獲了知識,更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中醫藥文化能夠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彩,為人類健康和文化多樣性做出更大的貢獻。
時珍傾囊,使命擔當
實踐團成員合影
在雷海民教授、劉春生教授、馬濤副研究員、吳麗麗副研究員和趙浩強博士的鼎力支持與幕后團隊的默默奉獻下,我們經過數月的精心籌備,由馬濤副研究員親自帶領實踐團深入雙柏,最終收獲了豐碩的成果。我們的腳步遍及12個地點,與13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訪談,舉辦了2場宣講服務活動,累計惠及百余人次,并發放了200余冊宣傳冊。“時珍青囊行”作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時珍國藥班)的實踐團隊,我們深感成長為拔尖人才的責任重大,我們始終銘記“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使命,以扎實的專業素養和卓越的實踐能力,積極投身于國家戰略的實施之中。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承時珍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為中醫藥的繁榮發展貢獻青春力量,讓古老智慧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